導讀
在今年4月1日舉辦的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2023年將迎來新能源汽車革命與汽車產業深度轉型的陣痛期。
目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轉型陣痛現狀,筆者在9月19日撰文指出“韌性經營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必修課”,此后一直在行業內尋找可以代表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客戶需求韌性經營的企業與企業家案例。
層層篩選之下,一家經營了21年的廣東惠州企業映入眼簾:其早期以精密電子服務日韓等外企,隨著中國鋰電產業發展,從消費鋰電裝備到動力、儲能鋰電裝備,再到廣義的新能源全系裝備,它就是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經過筆者兩次到廣東惠州實地調研,并廣泛與企業及行業內中高層交流,勾勒出其從惠州制造服務廣東、廣東智造服務中國、最后走向中國智造服務全球的發展軌跡。供產業從業人員、企業管理研究機構、投資機構等參考。
利元亨簡介
利元亨(SH.688499)為全球第一梯隊的鋰電裝備頭部企業,數字化工廠領域的先進企業之一,主要從事智能裝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為新能源(鋰電、光伏、氫能等)行業的頭部企業提供智能化整廠解決方案。
基于利元亨的七大核心技術平臺:智能感知、控制技術、執行技術、智能倉儲技術、激光應用技術、數字化技術和泛真空技術, 為ATL、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蜂巢能源、欣旺達、大眾、三星等各領域頭部企業提供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利元亨目前在廣東惠州、深圳、福建寧德、上海、江蘇南京、南通等地設有分公司或子公司;同時布局全球,在美國、德國、波蘭、瑞士、英國、加拿大、韓國均設有子公司或辦事處。是中國鋰電裝備公司全球化最早,且鮮少在歐洲本土布局精密加工交付能力的企業。
利元亨全球科研技術團隊有近4500人,由院士、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組成。現已具備同時開展1400多臺套的項目研發能力以及每年3000多臺套的設備交付能力,于2021年登陸滬市科創板。
利元亨創始人周俊雄夫婦
周俊雄,利元亨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1971年12月生人,廣東梅州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畢業,清華大學MBA,高級工程師。
盧淼,利元亨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1979年10月生人,湖北荊州人,北京大學MBA。
2002年,中國剛加入WTO不久,正引來工業騰飛的十年,立志“致力于民族工裝自動化技術發展,做強做精中國自動化”的周俊雄邀上弟弟周俊杰一起,在惠州創辦同心模具塑膠制品廠。不久以后,妻子盧淼也加入公司負責營銷工作,這便是利元亨最初的雛形。這種創業團隊在當時廣東、在民營企業是常態,也是最具競爭力、溝通效率最高的一種組合,在鋰電裝備行業更是常見。
夫妻倆用了21年時間,從最初的精密電子部品制造加工、到精密電子自動化裝備制造,再到消費電池自動化裝備制造,順應時代,滿足客戶需求,一步一步做到鋰電設備頭部企業。
目前,利元亨已實現鋰電領域工藝智能裝備、自動化產線、智能倉儲物流、信息化產品到數字化工廠的全鏈條覆蓋,實現從智能專機→一體機→局部環節整線→全流程生產線的產品布局,是國內唯二的整線設備供應商之一。在歐洲鼓勵本土制造、日韓友商跟進決策速度緩慢的市場環境下,這塊蛋糕將屬于利元亨這樣善于洞察商機并果斷決策者。
時代,工業時代,智造時代
復盤利元亨21年的發展歷程,分四個5年,其實暗合中國經濟兩個10年的發展主線:工業化騰飛的黃金十年與新常態、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十年。
第一個5年(2002-2007)屬于初創生存階段。
利元亨初創團隊基于創始人的工作經歷與積攢的人脈,在制造精密電子部品以外,也為精密電子等行業提供智能化裝備。這個階段大部分中國企業還在享受勞動力紅利,對智能制造與替代人工認識不足,反而是日韓企業對此需求迫切,這個階段主要服務于日韓客戶,從一開始利元亨就有為國際客戶服務、了解國際客戶需求的基因。
第二個5年(2008-2012)開始戰略聚焦到鋰電領域,但主要集中在3C消費電池領域。
這個時期,國際3C消費電子市場上,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MP3、錄音筆、數碼相機等新品層出不窮,所用電池也從原來的鎳鉻、鎳氫電池轉向鋰聚合物電池。身處廣東的ATL、比亞迪、億緯鋰能、德賽電池等迅速崛起,在智能化裝備領域里耕耘較早的利元亨初創團隊敏銳地察覺到了商機,快速戰略聚焦為鋰電領域服務,提供智能化裝備,逐步從單機、單工段裝備到全線裝備供應商。
第三個5年(2013-2017)供應消費電池全線裝備的同時,已經察覺到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果斷選擇從方型鋁殼電池化成、組裝段介入動力電池智能化裝備制造領域,利元亨主體也在此時正式成立。
第四個5年(2018-2022),利元亨為中國及全球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化服務,從后端裝備到全線打通。
受益于國家政策推動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崛起,我國鋰動力電池出貨量一路飆升。利元亨借助全面信息化建設,加大研發創新力度,與寧德時代、比亞迪、蜂巢能源等簽下戰略合作伙伴協議,一起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的動力電池市場,并在2021年登陸科創板。
到了2022年,利元亨已構建起了智能感知、控制技術、執行技術、智能倉儲技術、激光應用技術、數字化技術和泛真空技術等七大核心技術平臺,并實現鋰電設備整線交付,奠定了行業技術領先地位。
第五個5年剛剛開始,從鋰電向廣義的新能源產業提供裝備服務。
一方面穩固自身海內外新能源鋰電設備業務,培育智能倉儲業務,增強整線解決方案供應能力,同時積極布局儲能、光伏、氫能、半導體等新業務,加速孵化第二增長曲線,這就是利元亨現在以及未來要做的事情。
利元亨發展歷程中總結的裝備企業致勝五力
21年的發展,利元亨從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成長為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從過去做簡單裝備生意到如今承擔新能源產業降本增效重任,這其中的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利元亨人的智慧與創造,利元亨在發展的21年中,總結了裝備制造企業的致勝五力。
市場力:發現、洞察市場需求,并戰略選擇的能力
在利元亨的發展中,我們明顯感受到從一開始就有“做精做強中國自動化”的初心,從早期做精密電子部品到逐步進入3C消費鋰電、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到新能源全覆蓋,從早期惠州制造到廣東智造,再到中國智造,最后直接到海外建立精加工與服務能力。率先走出了“國際標準,本土方案”的國際化發展戰略,為國際客戶的全球擴張開發高性價比的標準化軟硬件模塊智造和符合國際項目投產地標準的交付方案,在汽車部品、精密電子和新能源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海外高端客戶服務經驗。
利元亨先后在德國,美國,加拿大,波蘭,瑞士,英國,韓國,日本,泰國成立了分公司或子公司,實現了大部分產品線的本地設計、本地研發、本地制造、本地安裝調試、本地售后,成為國際主流客戶信賴的合作伙伴,眾多鋰電頭部企業和車企選擇利元亨作為他們新品國內外首條產線的核心供應商。
技術力:底層核心技術能力
為了鞏固行業地位爭取市場話語權,利元亨多年來極其注重研發投入,構筑競爭護城河,公司研發費用率常年維持在10%以上,位居行業前列。
依托高強度研發投入和高水平研發團隊,利元亨掌握了平臺型核心技術,包括成像檢測、一體化控制、智能決策、激光加工、柔性組裝和數字孿生等技術,為其在智能制造裝備中的組裝設備、裝配設備、焊接設備、檢測設備等具體運用提供了基礎,從而實現同一模塊或技術在不同非標產品上的跨領域應用,為靈活應對潛在市場和企業長期成長建立堅實的基礎。
產品力:研發、匹配產品解決方案的能力
利元亨的產品以鋰電池分容化成設備開始,后續覆蓋電池制造、電池裝配、電池組裝、電池檢測等鋰電池生產過程全工藝設備,在交付產品中達成70%以上的自產率;在鋰電裝備領域形成“專機+工段線(整線)+數智整廠解決方案”的布局,建立了相當高的進入壁壘,在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提高的背景下,幾乎不太可能再有新的外部競爭者入局,因而新增產能的采購份額利好利元亨為代表的中國企業。
組織力:一個團隊所發揮的整體戰斗力
組織力是一個團隊在某些方面能夠明顯超越競爭對手、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
利元亨董事長周俊雄經常在各種場合說:“要做經得起時間穿透的人、事和企業”,其實就是想要帶領利元亨成為一個比生命更偉大、更持久的組織。這樣的組織扎根于一套永恒的核心價值體系,為利益之外的追求而生存,并能以內生的力量不斷地自我更新,從而長久不衰。
運營力:企業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效益的能力
運營力本質上是要以盡可能少的資源占用,盡可能短的周轉時間,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創造出盡可能多的銷售收入。利元亨以“專機為拳頭+工段產線復制為優勢+整體方案項目行業引領延展為特長”來實現運營效率的提升,實現百億營收的短期目標。
最后
利元亨21年的企業成長故事,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時代潮流滾滾向前,人與企業都裹挾其中,能夠成長的企業大多是憑著一股韌勁,在“為客戶創造價值、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理念引領下,一系列增長曲線的集合。目前全球政經環境紛繁復雜,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新能源汽車產業也處于陣痛期。在這里引用利元亨董事長周俊雄的話,與大家共勉:“我們要戰戰兢兢、匍匐前行!匍匐的人不畏艱辛,匍匐的人更有韌性,匍匐的人一定有更強大、更偉大的生命力。”
(本文作者顧國洪為工信部江蘇大學新能源汽車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