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雷茲發布《2025年數字信任指數(消費者版)》,研究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全球數字服務的信任度普遍下降。在受訪的13個不同行業中,只有保險、銀行和政府部門的信任度保持不變或略有上升。當被問及最信任哪個行業保護個人數據時,沒有一個行業的認可度超過50%。本次研究調查了來自14個國家的1.4萬多名消費者,了解他們與品牌及在線服務的關系,對個人隱私的顧慮,以及品牌如何重塑信任。
伴隨這種信任度下降的是,近五分之一(19%)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被通知其個人數據遭到泄露。因此,在過去12個月里,82%的受訪者因擔心個人數據的泄漏隱患而放棄了某個品牌。
全球信任指數排名
銀行業連續兩年成為最受信任的行業。然而,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信任度存在明顯差異,55歲以上人群的信任度最高,達51%,而Z世代消費者(16-24歲)的信任度僅為32%。
政府機構是唯一信任度較去年上升的行業,42%的全球受訪者將其列為最信任的領域(尤其對于個人數據的保護),而去年這一比例為37%。
新聞媒體機構的信任度最低,只有3%的受訪者將其列為最信任的領域。而社交媒體、物流和汽車行業的排名也僅略高,分別為4%。
泰雷茲網絡安全產品高級副總裁Sebastien Cano表示:“全球范圍內,數字服務的信任度正在下降,最樂觀的也是維持現狀,即使在高度受監管的行業也是如此。而網絡安全威脅卻在不斷升級,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在線網絡威脅,以及個人數據泄漏的后果。隨著網絡威脅的演變加劇,消費者的質疑和憂慮也在增加,品牌必須不斷升級安全措施,才能重建信任并保持領先。”
消費者負擔過重
超過五分之四(86%)的消費者期望在在線交易中,品牌方能提供不同級別的數據隱私保護。然而,隨著數據隱私問題的加劇,63%的受訪者認為在數據保護方面,消費者承擔的責任過多。超過三分之一(3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與某個機構共享個人數據只是迫不得已,這是獲取產品或服務的唯一途徑;只有34%的受訪者表示是因為信任機構才共享個人數據。
這種不滿情緒也體現在用戶體驗方面。無論是在線排隊被強制退出,遭遇價格波動還是網站故障,三分之一(33%)的消費者對電子商務表示不滿,而主要原因是惡意爬蟲干擾購物流程。
盡管消費者對數字信任持謹慎態度,但他們的信任標準卻很明確。64%的消費者表示,如果某個品牌或服務采用并實施更為先進的安全技術,例如無密碼身份認證、生物識別,多因素認證(MFA)以及負責任的AI技術,他們對該品牌或服務的信心將大幅提升。
KuppingerCole Analysts網絡安全研究總監John Tolbert表示:“泰雷茲的數字信任指數對所有在線業務企業敲響警鐘。全球數字信任度下降不僅可以量化,而且是可以預防的。企業應當采用現代化的客戶身份訪問管理(CIAM)、防欺詐智能平臺(FRIP)、GenAI和數據隱私保護解決方案,以優化客戶體驗,這將有助于提升業務和消費者滿意度。”
研究背景
這項研究由Censuswide與The Red Consultancy受泰雷茲委托聯合開展。研究調查了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墨西哥、日本、荷蘭、新加坡、瑞典、阿聯酋、英國和美國的14009名普通受訪者。Censuswide遵守市場研究協會(MRS)的規定并聘用其成員,并遵循基于歐洲民意與市場研究協會(ESOMAR)原則的MRS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