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園集團證券虛假陳述埋的雷不小。
雷達財經出品?文|莫恩盟?編|深海
近日,長園集團發布公告稱,深圳中院就公司第三大股東山東至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至博”)訴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作出一審判決, 判令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支付原告山東至博賠償款3.45億元。
公司因證券虛假陳述引發的麻煩不止于此。前不久多次登上《胡潤百富榜》的江西富豪熊賢忠等三位投資者一同向其發起了高達9356.85萬元的索賠。
雷達財經了解到,熊賢忠的財富積累,始于1995年創立的洪客隆百貨。自2003年起,熊賢忠開始拓展地產業務。在熊賢忠的帶領下,洪客隆百貨在江西零售行業一度躋身龍頭位置。不過,2011年,熊賢忠將旗下商超業務以36.9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華潤集團。
此后,他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傾注在了地產業務上,并控股了中國華皓,進一步拓展高端地產項目。靠著一手打拼下的“江山”,熊賢忠曾連續13年登上《胡潤百富榜》。但自2022年起,他再未登上《胡潤百富榜》。
而此次坐在被告席上的長園集團,近來在業績方面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據長園集團不久前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公司預計歸母凈利潤將介于-9億元到-6億元之間,相較上年盈利0.86億元的情況惡化明顯。
對此,長園集團解釋稱,業績預虧的原因主要包括原因包括營收下降、宏觀經濟形勢影響,研發投入增加,對商譽、存貨和應收款項進行減值等。
被判賠償第三大股東3.45億元,江西富豪熊賢忠索賠麻煩待解
3月13日,長園集團發布公告稱,2023年5月,公司收到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訴訟材料,公司股東山東至博以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為由對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涉案金額合計約為5.72億元。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山東至博起訴原因為:2020年10月24日,長園集團發布公告稱收到《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行政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認定長園集團子公司長園和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虛增業績,長園集團《2016年年度報告》《2017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根據《處罰決定書》認定的虛假記載行為,長園集團已經構成證券虛假陳述行為,且給山東至博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長園集團依法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前述處罰決定書顯示,經查明,2016年6月7日,長園集團與上海和鷹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6名股東簽訂《股份轉讓協議》,購買上海和鷹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為長園和鷹)80%股權。
同年7月28日,長園和鷹成為長園集團控股子公司。自2016年8月起,長園集團將長園和鷹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經查,長園和鷹通過虛構海外銷售、提前確認收入、重復確認收入、簽訂“陰陽合同”、項目核算不符合會計準則等多種方式虛增業績。
根據當時披露的信息,長園和鷹相關行為導致長園集團2016年度合并利潤表虛增營業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總額1.23億元;2017年度合并利潤表虛增營業收入2.1億元,虛增利潤總額1.8億元。
此外,長園和鷹確認對M.T.SEWING的銷售收入,發生在其被納入長園集團合并報表范圍之前,該筆業務導致長園集團虛增2016年度、2017年度期末應收賬款870.41萬元。上述行為導致長園集團2016年年度報告、2017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違反了2005年《證券法》的相關規定。
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深圳證監局依據2005年《證券法》的相關規定,決定對長園集團給予警告,并處以50萬元的罰款。
山東至博認為,長園集團的證券虛假陳述行為給其造成了損失。據其計算,其案涉股票投資差額損失、傭金、印花稅損失及相關利息合計為11.44億元。山東至博認為長園集團的虛假陳述行為至少應對其損失的50%承擔賠償責任,即長園集團至少應賠償山東至博各項損失5.72億元。
3月13日,長園集團披露,近日,深圳中院就前述山東至博訴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作出一審判決,判令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支付原告山東至博賠償款3.45億元,駁回原告山東至博的其他訴訟請求。
對于長園集團來說,山東至博并非無名之輩。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山東至博持有公司1.03億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為7.87%,系公司第三大股東。
長園集團因證券虛假陳述惹出的麻煩不止于此。在前述3月13日披露的公告中,長園集團還透露收到2名投資者訴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材料,案件已立案。請求判令被告賠償原告各項經濟損失合計2286.91萬元。
此前在2月28日,長園集團還披露,公司近日收到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材料,熊賢忠等3名投資者作為原告,請求法院判令長園集團賠償其合計9356.85萬元的損失,并承擔案件訴訟費等費用。
回溯過往,熊賢忠曾在2018年大舉買入長園集團股份,還曾一度引發上交所的問詢。據長園集團此前發布的公告顯示,2018年10月16日,長園集團回復上交所問詢函稱,熊賢忠于2018年6月13日至7月19日買入上市公司股份。
之后,熊賢忠于8月3日及8月29日兩次出資取得長園集團股東藏金壹號份額,于9月6日受讓藏金投資40%股權。
對此,長園集團在當時的公告中提到,藏金壹號引進資金雄厚、有實力的合伙人,是為了避免自身出現質押償債風險,從而波及上市公司股價。而熊賢忠以財務投資為目的,是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看好而增持股票,暫無謀求上市公司控制權意圖,未來視公司發展及二級市場變化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增持。
截至2018年9月10日,熊賢忠直接持有長園集團股份2710.91萬股,憑借2.05%的持股比例,位列長園集團當時的第8大股東。
此外,熊賢忠還通過其實際控制的濟南華皓建信置業持有長園集團股份519.53萬股,合計持股比例為2.44%。不過,到2019年第一季度末,熊賢忠的名字已從長園集團前十大股東的名單中消失。
那么熊賢忠等3名投資者,又是為何會和長園集團鬧到對簿公堂的地步?其起訴原因同樣是長園集團證券虛假陳述給其造成損失,依據《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他們申請深圳中院判令長園集團承擔其損失。
對于被熊賢忠等人索賠,長園集團稱,公司將結合案件的基本情況,對比同類已結案的證券虛假陳述案件計提預計負債,計提金額以公司與審計機構確認為準。
至于該案對上市公司損益產生的影響,長園集團在公告中表示,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尚未開庭審理,法院對案件的判決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公司目前無法準確判斷對公司損益的影響金額。
賣掉江西商超龍頭后重押地產,如今已跌出《胡潤百富榜》
作為向長園集團提起訴訟的原告之一,此次選擇與長園集團對峙公堂的熊賢忠來頭不小。這位1965年出生的商界大佬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他曾多次榮登胡潤榜單,是江西當地知名的富豪。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早在2009年,熊賢忠就曾以16億元的財富登上當年的《胡潤百富榜》。此后的十余年間,他連續多次上榜。2015年,他的財富更是達到了64億元的巔峰。
回顧熊賢忠的創業歷程,他之所以能連續多年登上《胡潤百富榜》,離不開他一手創辦的洪客隆。時間回撥至1995年,彼時正值改革開放縱深發展之際,熊賢忠在考察學習沿海發達城市的新型百貨業態時,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零售行業的發展機遇。
隨后,他在南昌大膽地創立了江西省首家倉儲式開架自選商場——洪客隆百貨。這一創新模式打破了傳統零售的局限,迅速成為當地的行業標桿,一度在南昌掀起了一股“洪客隆”熱潮。此后,通過不斷的連鎖擴張和業態創新,洪客隆百貨集團逐漸壯大,成為江西省零售業的領軍企業。
2003年,洪客隆集團再度發力,正式進軍房地產領域,計劃以零售、地產為動力促使洪客隆繼續擴張。當時的洪客隆集團可以分為三大板塊,即洪客隆百貨、洪客隆地產和洪客隆酒店。
不過,2011年后,洪客隆百貨不再姓“熊”。彼時,熊賢忠以36.9億元的價格將旗下商超業務出售給華潤集團,完成了資本的大規模變現。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洪客隆百貨已是江西規模最大、門店數量最多的知名零售連鎖品牌,擁有遍布江西南昌、九江、上饒等城市的20余家大型門店。
對于此項收購,時任華潤集團副總經理的陳朗表示,這筆交易符合華潤創業專注于建立核心消費業務市場領導地位的策略,即零售、啤酒、食品和飲品四大核心業務,使華潤創業可迅速把零售業務擴展至江西地區,并取得一個較高起點的有利位置,以支持公司零售業務的持續增長。
出售零售業務后,熊賢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房地產領域。不過,由于地產生意是個需要龐大資金量的產業,因此有聲音稱,洪客隆此前出售零售板塊,或許正是為了滿足其地產項目拓展的龐大資金需求。
2012年,熊賢忠通過控股中國華皓,將南昌、成都、濟南等地的眾多高端地產項目收入囊中。天眼查顯示,中國華皓控股有限公司目前由北京中德世紀投資有限公司、洪客隆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股91.67%、8.33%。股權穿透后,熊賢忠作為最終受益人享有39.53%的最終受益股份。
不過,熊賢忠最后一次登上《胡潤百富榜》是在2021年,當時他的財富已縮水至43億元。自2022年起,熊賢忠的名字便再未出現在《胡潤百富榜》上。
天眼查顯示,目前熊賢忠所有關聯企業共23家,包括江西洪客隆實業有限公司、應城市華應商務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藏金壹號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北京中德世紀投資有限公司等。
其中,熊賢忠在3家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在11家公司擔任股東,并在15家公司擔任高管。值得注意的是,這23家企業中,目前仍為經營狀態為存續的數量為15家,其余8家企業則處于注銷或吊銷狀態。
訴訟纏身之際,長園集團凈利潤急速惡化
再將目光聚焦至此次訴訟案件的被告長園集團身上,這家創立于1986年的企業,如今已成為一家專業從事工業與電力系統智能化數字化的研發、制造與服務的科技型產業集團。
公司官網資料顯示,早在2002年,長園集團就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長園集團當前總資產超173億元。目前,長園旗下海內外員工超8000人,在中國擁有16個產業園區,并在美國、芬蘭、意大利、越南等國家擁有20+海外分/子公司及辦事處。
然而,此番身陷訴訟糾紛之際,長園集團近來的業績表現并不盡如人意。據長園集團此前發布的財報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共計斬獲55.12億元的營收,相較上年同期的58.64億元減少6%。與此同時,公司歸母凈利潤指標的表現更是惡化明顯,由上年的盈利1.01億元轉為虧損0.59億元。
今年1月,長園集團又曬出了2024的年度業績預告。而從此次發布的業績預告來看,長園集團的業績壓力不減反增。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度的歸母凈利潤為-9億元到-6億元,這意味著長園集團在去年第四個季度歸母凈利潤虧損大幅增加。
對于去年業績預虧的情況,長園集團解釋稱,公司去年的營收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智能電網設備與服務業務主力公司長園深瑞、長園共創等收入保持穩定,新能源工程總包類業務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營業收入下降明顯;消費電子智能裝備類業務以及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受宏觀經濟形勢及市場環境影響業績下降。同時,公司出于發展考慮堅持加大研發投入,也對去年的虧損產生一定影響。
長園集團還提到,報告期內,公司子公司羅寶投資等與羅寶恒坤及華美迅達相關方達成和解協議,公司在2024年已收到前述和解金以及評估費合計8807.46萬元。公司前期對公司及子公司應收羅寶恒坤及華美迅達的款項已按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參考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按債務重組計入投資收益,預計在2024年會增加公司利潤8800萬元,實際金額以會計師審計結果為準。
此外,公司審慎考慮消費類電子相關的智能裝備類業務以及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發展預期,初步判斷該類業務相關商譽存在減值跡象,擬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對上述業務相關收購珠海運泰利、OptoFidelity Oy(芬蘭歐普菲)及江西金鋰等公司形成的商譽及相關資產組計提減值準備3億元至4.5億元,最終計提金額需參考第三方專業機構出具的減值測試評估報告確定。
除商譽減值風險外,長園集團還按照謹慎性原則對相關業務的存貨、應收款項等資產進行減值測試,擬對相關資產計提減值準備2億元至3億元,具體金額以公司與審計機構確認金額為準。
有關此次訴訟的后續進展,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