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安裝的全球市場價值已達到 165 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將來的需求將受到一系列技術創新、市場力量和新業務領域的推動。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了 2025 年機器人行業的 5 大趨勢:
1 – 人工智能 - 物理、分析、生成式
機器人領域的人工智能趨勢正在增長。通過利用各種 AI 技術,機器人可以更高效地執行各種任務:
分析 AI?將使機器人能夠處理和分析其傳感器收集的大量數據。這有助于管理外部環境、高混合/小批量生產以及公共環境中的可變性和不可預測性。例如,配備視覺系統的機器人可以分析過去的任務,以識別模式并優化操作,以提高精度和速度。
機器人和芯片制造商最近正在投資開發模擬現實世界環境的專用硬件和軟件。這種所謂的物理 AI?允許機器人在虛擬環境中訓練自己,并根據經驗而不是編程進行操作。
這些生成式 AI 項目旨在為物理 AI 創造一個“ChatGPT 時刻”。這種 AI 驅動的機器人模擬技術將在傳統工業環境以及服務機器人應用中取得進步。
2 – 人形機器人
人體形狀的機器人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愿景:機器人將成為通用工具,可以自己往洗碗機里裝東西,以及在其他地方的裝配線上工作。初創公司正在研究這些人形通用機器人。
然而,工業制造商正專注于僅執行單用途任務的類人機器人。這些項目大多在汽車行業開展,汽車行業在工業機器人歷史上以及倉儲行業的機器人應用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人形機器人是否能夠代表工業應用的經濟可行和可擴展的商業案例,尤其是與現有解決方案相比,還有待觀察。然而,有許多應用可以從人形機器人中受益,從而為機器人技術提供市場潛力,例如在物流和倉儲領域。
3 – 可持續性 – 能效
遵守聯合國的環境可持續性目標和世界各地的相應法規正成為被列入供應商白名單的重要要求。機器人在幫助制造商實現這些目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通常,它們以高精度執行任務的能力減少了材料浪費,并提高了制造工藝的投入產出比。這些自動化系統可確保一致的質量,這對于使用壽命長、維護最少的產品至關重要。在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電池或回收設備等綠色能源技術的生產中,機器人對于實現生產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它們使制造商能夠快速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而且不會影響質量或可持續性。
與此同時,機器人技術也在不斷改進,使機器人本身更具能效。例如,移動機器人組件的輕質結構降低了其能耗。不同級別的休眠模式會將硬件置于節能停車位置。抓持器技術的進步使用仿生學來實現高抓持強度,幾乎沒有能耗。
4 – 機器人 - 新業務領域
一般制造業在機器人自動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潛力。大多數制造公司都是中小型企業 (SME)。SME 的工業機器人采用仍然受到高初始投資和總擁有成本的阻礙。機器人即服務 (RaaS) 商業模式使企業能夠從機器人自動化中受益,而且不涉及固定資本。專門從事特定行業或應用的 RaaS 提供商可以快速提供復雜的解決方案。此外,低成本機器人技術為那些認為高性能機器人尺寸過大而無法滿足其需求的潛在客戶提供了解決方案。許多應用在精度、有效載荷和使用壽命方面要求較低。低成本機器人技術可滿足這個新的“足夠好”細分市場的需求。
除了制造業之外,感興趣的新客戶細分市場還包括建筑、實驗室自動化和倉儲。所有行業的需求都受到以下事實的推動,即最近的危機導致了對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部門的國內生產能力的政治認識。自動化使制造商能夠在不犧牲成本效益的情況下進行近岸生產。
5 – 機器人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 (ILO) 的數據,全球制造業繼續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主要推動因素之一是人口結構變化,這已經給美國、日本、中國、韓國或德國等主要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帶來負擔。盡管影響會因國家/地區而異,但對供應鏈的累積效應幾乎在所有地方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機器人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勞動力短缺對制造業的影響。通過實現骯臟、枯燥、危險或棘手任務的自動化,人類工人可以專注于更有趣、更有價值的任務。機器人可執行繁瑣的任務,如視覺質量檢查、危險涂漆或重物搬運。機器人技術的創新(如易用性、協作機器人或移動操縱器)有助于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填補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