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 彬
編輯:蔣希音
日前,安徽華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恒生物”)發布公告,在公司獲再融資注冊生效后決定將募集資金總額由“不超過16.89億元”大幅降至“不超過7億元”。
華恒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術為核心,通過生物制造方式,主要從事生物基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1年4月22日,華恒生物在科創板成功上市。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華恒生物實現營業收入10.16億元,同比增長19.57%;凈利潤1.50億元,卻同比下降21.72%。
多處信披存在疑點
華恒生物此次再融資擬募集資金將用于年產5萬噸生物基丁二酸及生物基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下稱“丁二酸項目”)、年產5萬噸生物基蘋果酸生產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募集說明書注冊稿(簽署日期2024年7月26日)披露了兩個建設項目的人員配置,劉洋作為核心技術人員的身份參與到兩個項目中。但是今年6月8日,華恒生物曾發布一則《關于核心技術人員調整的公告》,稱因工作職責調整,原核心技術人員劉洋不再參與公司具體研發項目且不再被認定為公司核心技術人員。不過,劉洋仍在公司任職,繼續擔任監事會主席。
(截圖來自募集說明書注冊稿)
(截圖來自關于核心技術人員調整的公告)
從公告內容來看,調整后的核心技術人員包含張學禮、唐思青、劉樹蓬、鄧杰勇、劉志成、劉磊、韓成秀七人。募集說明書注冊稿披露定增募投項目人員配置時,對唐思青的職務介紹為副總經理,并未標注核心技術人員身份。而張學禮、劉樹蓬、鄧杰勇、劉志成、韓成秀五人,募集說明書注冊稿不僅標明了技術人員身份,還標明了五人兼任的職務。
研究發現,華恒生物關于IPO首發募投項目的信息披露也存在疑點。
前次IPO時的募集資金主要用于交替年產2.5萬噸丙氨酸、纈氨酸項目(下稱“2.5萬噸項目”)、發酵法丙氨酸5,000噸/年技改擴產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2021年8月18日,華恒生物公示的《2021年半年度募集資金存放與實際使用情況的專項報告》中,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對照表填寫前后存在矛盾。報告中顯示,“本年度投入募集資金總額”為1,667.50萬元,“已累計投入募集資金總額”為7,819.20萬元。但是根據列示的各項目資金投入情況來看,2.5萬噸項目當年度投入金額1,667.5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項目投入3,000.00萬元,當年度合計投入金額為4,667.50萬元;截至期末累計投入金額為10,819.20萬元。顯然,上述數據出現矛盾是補充流動資金投入3,000.00萬元造成的。
另外根據2021年年報,2.5萬噸項目在本年度已經實現的效益為7,734.30萬元,而募集說明書注冊稿披露該項目2021年的效益為8,922.39萬元,不過兩份文件就2022年和2023年的效益數據披露則一致。
繼續看華恒生物2021年年報,在分析在建工程情況時,2.5萬噸項目期初賬面余額為0萬元,期末賬面余額為223.60萬元。緊接著分析“重要在建工程項目本期變動情況”時,2.5萬噸項目的期初余額則顯示為1,928.80萬元,期末賬面余額仍為223.60萬元。而“1,928.80萬元”這一數據正好是在建工程情況列表中“巴彥淖爾華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000噸三支鏈氨基酸及衍生物項目”的期初賬面余額?!?,928.80萬元”究竟是哪個項目的期初賬面余額呢?結合兩個項目2021年增加金額、轉固金額來分析,顯然,2.5萬噸項目的期初賬面余額應為1,928.80萬元,并非0萬元。
(截圖來自2021年年報)
首席科學家曾參與同行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中提到的華恒生物核心技術人員張學禮還曾參與同行丁二酸技術的研發工作。
截至今年6月末,張學禮是華恒生物的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30%,目前在公司擔任董事、首席科學家等職務,同時被列為核心技術人員,也在公司領取薪酬。
除了上述身份外,張學禮從2010年起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下稱“中科院天工所”)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合成生物學與基因編輯,且取得眾多科研成果,成功構建了生產L-丙氨酸、丁二酸、D-乳酸、β-攬香烯、番茄紅素、人參皂苷等化學品的高效微生物細胞工廠;在產學研融合方面,幫助國內相關企業首次實現丁二酸和D-乳酸發酵法的產業化等。
此次定增的募投項目之一丁二酸項目是華恒生物為拓展新產品建設生產線,該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實現丁二酸的發酵法量產及生物基產品原料的大規模生產。
根據華恒生物首輪問詢回復文件,目前國內丁二酸生產企業主要有山東蘭典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蘭典生物”)、安慶和興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山東飛揚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
蘭典生物是國內生物基丁二酸龍頭企業,采用的也是發酵法工藝路線。公司成立于2012年,次年4月就與中科院天工所簽約“非糧原料生物煉制琥珀酸(即丁二酸)及生物基產品PBS產業化”項目。2014年3月,蘭典生物與中科院天工所合作的“發酵法生產丁二酸”項目順利通過中試驗收,而張學禮(2010年7月成為華恒生物股東,2013年11月開始任職華恒生物董事)則作為“發酵法生產丁二酸”項目負責人就“發酵法生產丁二酸”項目的前期研究進展以及中試情況進行了匯報。2015年蘭典生物獨家買斷了中科院天工所菌種專利技術20年使用權。
(截圖來自中科院天工所網站)
作為涉足丁二酸領域的后來者,華恒生物丁二酸項目的工業菌種及相關技術來自關聯方的技術授權。
2022年9月,華恒生物與杭州歐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歐合生物”)簽署《技術許可合同》。歐合生物將“發酵法生產丁二酸”的相關技術以獨占實施許可形式授權給華恒生物,許可期限為20年。
為了丁二酸項目的順利實施,華恒生物組織協調了在工程建設、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具備豐富經驗的人員,其中張學禮被列為核心人員。
根據華恒生物申報IPO時的相關材料,張學禮從2013年任職華恒生物董事后,又于2015年12月26日與華恒生物、中科院天工所三方簽訂《首席科學家聘任合同》,約定聘用時間自2016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作為首席科學家,張學禮主要負責為華恒生物在行業發展方向、研發體系建設、技術研究方向等重大方面提供指導,對研發中涉及到的技術難點環節提供咨詢。
華恒生物的上市招股書中提及,“張學禮長期專注于微生物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自受聘于發行人之日至今,不存在與其他公司共同開展與華恒生物主營業務相關的業務活動,或在其他同行業公司兼任職務的情形。張學禮也出具承諾,在任職期間不與其他公司共同開展與華恒生物主營業務相關的業務活動,不在其他同行業公司兼任職務。此外,在張學禮署名的所有專利中,均不存在與發行人主營業務相關但專利權人非發行人的專利”。
華恒生物IPO及再融資的保薦機構均為興業證券,而對于華恒生物招股書中提及的張學禮受聘于發行人是指聘任為公司董事還是首席科學家,尚不能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