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閔曉強
編輯:李 鑫
當前,內地財經圈一股ESG投資熱浪撲面襲來,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公募基金對其都趨之若鶩,畢竟這一舶來品這幾年在內地快速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
同時,內地的各路新發理財產品中,ESG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產品的名字標識之中,特別是公募基金產品中尤其多見。但是,這類看似時髦的產品在實際運作中卻分化明顯,表現差者甚至也不乏清盤的案例。最新的一例,方正富邦就發布了旗下的ESG主題投資基金的清算公告。
雙基金經理未能扭轉命運
資料顯示,該基金成立于2020年的12月28日,從2021年開始的表現也是不溫不火,2021年全年的凈值增長率約為12%,排在同類產品的前二分之一;2022年全年的凈值增長率約為-20%,排在同類產品的中游;2023年全年的凈值增長率約為-11.31%,排在同類的前三分之一;今年到清盤前的凈值增長率約為1.78%。這樣看來,問題或許并不出在業績層面。
畢竟,該基金最終定格的年化收益約為-5.44%,在總共大約1455只同類基金中排在第332位。那么,基金遭遇清盤又是何原因呢?
從公開資料可見,該基金的首任基金經理是聞晨雨,他從產品成立的2020年12月28日就走馬上任;不過另一基金經理吳昊在2021年1月4日就加入管理直至清盤,同時首發基金經理直到2023年6月26日才卸任,也就是說兩人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管理交集。
天天基金網顯示,聞晨雨是畢業于美國雪城大學金融學專業的碩士海歸,他在加入方正富邦后從專戶投資部起步,后逐漸管理公募產品,曾經先后管理過公司的四只公募產品,但在去年6月26日已經全部卸任完畢。截至卸任時,這位累計任職剛滿三年半的基金經理,僅有一只產品實現了盈利。
按通常的慣性思維來看,后加入的基金經理要承載更大的希望,累計任職超過六年的吳昊著實知名度高出不止一個等級。從個人簡歷來看,曾經是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副總裁的他,在加入方正富邦后也得到了重用,現任權益投決會委員、董事總經理、數量投資部總經理、基金經理。
他目前在公司參與管理多只產品,今年半年末的合計管理規模約為48.04億元,其中不僅有主動型基金,而且也包括了指數基金。但或許是管理多只基金分散精力的緣故,不僅是這只ESG主題基金遭遇清盤厄運,他獨管的產品方正富邦創新動力,今年到目前凈值下跌已經超過30%,大約排在同類基金的后一百位。
逐季大換倉股“文不對題”
再回到該基金本身,既然名字叫做ESG主題,但似乎對ESG的理解早已走偏,例如在基金契約中表述為“本基金在嚴格控制組合風險并保持良好流動性的前提下,通過專業化研究分析,力爭實現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并沒有將三個字母拆分與投資來對應。
同時,從該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來看,其設定的是“中證中財滬深100ESG領先指數收益率*70%+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20%+恒生指數收益率*10%”,某種意義上也似乎符合吳昊的類指數化操作風格。再對應看產品最后一季(二季報)的十大重倉股。
除去頭兩號重倉股騰訊控股和陜西煤業外,其余的公司被持倉占比均在兩個點以下,進一步看雖然這兩家公司在年內漲幅都超過20%,但是迄今在近三個月還是體現為下跌;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家公司不僅上一季度不是前兩大重倉股,甚至都沒有進入到前十的名單之中去。
2024年一季度末的前兩大重倉股分別是海康威視和分眾傳媒,兩家公司此前已經連續幾個季度進入十大榜單,但是在今年二季報中不見了蹤影。再看半年報中的另外八只重倉股,它們均不在上一季的名單中,整體以能源類和高股息為主。
無論在基金二季報還是最新的半年報中,基金經理都強調:“本基金在運作過程中堅持以公司基本面為導向,同時參考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維度上對上市公司進行評估,遴選了估值合理的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優質行業龍頭公司。同時認真對待投資者申購、贖回等事項,保障基金的正常運作,為持有人爭取更高的收益。”
但從最終的結果看,投資者只能歸咎于產品當初不應該掛靠ESG主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