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握手言和的面子,真相至上的里子
三四天之內,從劍拔弩張到達成共識,一方公正客觀有錯就改,一方專業較真捍衛事實,還公眾以真相,還企業以清白,還行業以清朗,可謂皆大歡喜。
采寫/陳紀英
編輯/萬天南
始于烏龍,立于真相,終于共識。
鬧得沸沸揚揚的溴酸鹽事件,贏來了握手言和的終局。
7月18日,香港消委會發布公開聲明,澄清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樣本的溴酸鉀檢出量,遠遠低于香港、中國內地,以及全球通用標準要求,可以安全飲用,同時也把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的評價標準,從4.5星調整為最高分的5星。
三四天之內,從劍拔弩張到達成共識,一方公正客觀有錯就改,一方專業較真捍衛事實,還公眾以真相,還企業以清白,還行業以清朗,可謂皆大歡喜。
香港消委會承認適用標準錯誤,蓋戳農夫山泉安全合規
烏龍的源起是7月15日,香港消委會公開發布檢測文章,指出農夫山泉瓶裝水的溴酸鹽檢出量達到歐盟標準上限。
此番曖昧表達,引起了部分不明真相大眾的恐慌。
一天之后,就迎來驚天大反轉。
16日,農夫山泉火速發出律師函、進行法務交涉,公開直陳香港消委會存在三大紕漏:適用標準類別錯誤,適用區域標準錯誤,評價語言不專業、有意誤導公眾。
不少吃瓜群眾,原本還以為雙方你來我往,還要纏斗辯論很久,可能還要在法庭上唇槍舌戰一番。
結果,到了7月18日,香港消委會就公開澄清致歉。
在澄清說明中,香港消委會坦承,此前的檢測存在對農夫山泉適用標準的錯誤。因此,香港消委會對農夫山泉進行了重新評分。
從區域適配來看,農夫山泉天然水適用的評判標準,為其生產地即中國內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GB19298-2014)。
就此,香港消委會確認了其15日的檢測報告,存在品類和區域標準適配錯誤,相當于全盤認可了農夫山泉律師函中指證的三大錯誤。
其實,無論參照前述內地標準,還是香港標準,以及歐盟飲用水標準,乃至全球通用標準,對于溴酸鹽的最大限值都是每公升10微克。
瓶裝水檢測出3微克/升的溴酸鹽,比前述標準上限低了70%,完全沒毛病。
在實事求是厘清標準和真相之后,香港委員會也坦誠致歉,“本會就是次測試因樣本歸類出現落差而引起的誤會,表示抱歉。”
雖然這場誤會的源起,在于香港消委會職員對農夫山泉產品的品類認知、標準適配上存在誤會,但短短三四天,雙方就能快速達成一致,根本原因在于,農夫山泉專業又較真,有理有據合理合法維權;香港消委會公正客觀,又虛懷若谷,不唯面子而唯真相,有錯就改,流程高效。
溴酸鹽“致癌”風險,被夸大千倍的烏龍
在這場烏龍中,最刺激公眾敏感神經的,就是所謂的溴酸鹽的危害。香港消委會在澄清聲明中再度確認,不超過標準上限,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
要談毒性,先談劑量。針對溴酸鹽的致毒和致癌標準,紐約州衛生部曾有關權威報道——出現了惡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等癥狀者,其接觸溴酸鹽的水平,是所檢測飲用水產品中溴酸鹽的數千倍。
另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如果要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按照下限攝入量185mg/kg 計算,一個體重60kg的成年人需要飲下111萬升溴酸鹽含量達到10微克的飲用水。按常規每天喝 2L水來算,相當于他/她要一下子喝掉1521年的水。而溴酸鹽含量不超過3微克/升的水,一個人從堯舜禹湯時代一直喝到2024年,才有可能出現問題。
回頭再來說說,為什么飲用水中會出現溴酸鹽。
其實,溴酸鹽是飲用水在經過臭氧殺菌消毒后所生成的產物,只要含量不超標,對人體就無害。
所有瓶裝水出廠前均需經過消毒環節,而臭氧殺菌,正是行業主流廠商的通用做法。在我國,臭氧殺菌也是飲用水生產的強制要求。
因為臭氧殺菌模式,綜合優勢凸顯,且安全性最高。
一來,臭氧消毒殺菌模式適應范圍廣,不受菌種限制,殺菌效果比氯消毒和紫外消毒效果更好。
二來,臭氧還可降解水中含有的有害成分,去除重金屬離子以及多種有機物等雜質,如鐵、錳、硫化物、苯、酚、有機磷、有機氯、氰化物等。
三來,與氯劑不同,殘余臭氧可以自行分解為氧氣,不會產生二次污染。
四來,臭氧處理后的水無色無臭無味,口感良好,能改善飲用水品質。
相比之下,采用氯劑消毒,會出現二次污染,還會產生具有致癌風險的鹵代有機物(氯仿、氯胺等),況且氯劑消毒效果易受溫度和pH值影響,余氯還會影響口感。
紫外線消毒殺菌同樣也有短板:一來,對不同菌種殺菌效果差異較大,二來,紫外線因在水中穿透能力有限,難以達到理想殺菌效果。
正因如此,就連國際瓶裝水協會(IBWA),也主推臭氧殺菌消毒方式。
歐盟天然礦泉水不采用臭氧殺菌模式,面臨的風險就是菌落可能超標。
今年3月,知名礦泉水品牌“巴黎水”(Perrier)在例行檢查中,就被發現嚴重細菌污染,含有大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最后不得不銷毀了200萬瓶氣泡水。
據媒體報道,上述巴黎水,就采用了紫外線燈、碳過濾等方法進行消毒殺菌。
無獨有偶,香港消委會的本輪檢測中,異養菌菌落數檢出量最高的兩款瓶裝水,恰是維他和依云品牌,也和前述巴黎水安全事故,互相印證。
綜合來看,農夫山泉等主流廠商使用的臭氧殺菌模式安全可靠,飲用水中含有遠低于合規標準的溴酸鹽并不可怕,日常飲用遠遠不至于產生風險。
握手言和的面子,嚴控質量的里子
在這場風波中,農夫山泉如此高效厘清誤會,只是表象,真相則是其有自信有底氣去較真。
在被檢測的30款飲用水中,共有13款水含有塑化劑,包括三得利、依云、Perrier、怡寶、阿信屋,屈臣氏、維他等多個知名品牌。而農夫山泉則并未檢測出塑化劑成分。
要知道,塑化劑不但引發癌變風險,還會損害呼吸系統、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肝臟和泌尿系統等。
橫向對比各品牌表現來看,被檢測的農夫山泉本身就是安全合規的。
再從宏觀角度,對比下不同國家標準。
目前,中國包裝飲用水行業的國家標準,包括《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包裝飲用水》(GB19298-2014)、《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
與美國、歐盟相比,中國對包裝飲用水定義明確,且檢測項目范圍更為全面,檢測標準更為嚴苛細致,在97項水質檢測標準數量的基礎之上,還額外增加了21項的水質檢測。
與此對比,美國的檢測指標僅有93項、歐盟僅有53項。
而作為行業龍頭,農夫山泉踐行的企業標準Q/NFS 00018-2021,不但全部項目高于行業標準,也高于國家標準,比如在包括砷、鎘在內的28項指標,均嚴于國家相關標準。
歸根結底,任何檢測報告都應該謹守真實、專業、公正的本分,斷章取義既冤枉了企業,也誤導了公眾,還傷害了行業。
幸好,農夫山泉足夠較真足夠硬氣,香港消委會也足夠坦誠足夠負責,事實為本,專業為上,共識達成,才讓完整真相大白于眾——可怕的從來不是所謂的溴酸鹽,也不是一時的誤解和犯錯,可怕的是立場大于真相,利益先于公義,面子高于事實,一條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