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本文以鋰電裝備頭部企業利元亨為例,詳細解讀了“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并解讀了全要素的內涵是什么?怎樣才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要素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TFP)屬于經濟增長理論,是由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索洛增長模型發展而來的。
全要素生產率不是由資本和勞動直接貢獻的經濟增長,而是歸因于技術進步和其他非資本非勞動力的生產要素的經濟增長,即剔除資本、勞動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要素。簡單通俗來講就是:不是靠砸錢與人海戰來獲得增長的要素。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提高技術效率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提高技術效率就是同樣規模的要素投入,最大產出增加了。通過加快技術創新,促使技術擴散,避免技術與應用壟斷,使技術覆蓋多經濟部門,推動經濟體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就是縮短生產流程之間以及生產與流通的距離。如果技術效率高了,但配置效率沒有提升,就浪費了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弱化了經濟發展潛力。
通俗來講就是:既要提高技術效率,也要縮短生產流轉距離、時間以及到最終客戶的時間與距離。
利元亨技術效率提高的方法一:智能化
受益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崛起,我國鋰動力電池出貨量一路飆升。利元亨作為裝備制造領域的代表企業,客戶隨之迎來了大爆發,為了更好的服務不同客戶,減少信息差、提高效率,利元亨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模擬了一個數字工廠,即“海葵智造”系統。
這套系統通過可視化平臺,實現園區漫游、產線3D看板,可以將每個工位都看得清楚明白,及時了解每一個產品進展和動態。整體效率大幅提升,不存在信息差。
具體來看,數字工廠包括六大板塊:工廠規劃、產品工藝的設計、制造管理、物料管理、品質管理和倉儲物流管理。
除了工廠端的智能化,利元亨打造的產品也是智能化的典范。例如,針對電池企業要過的第一關——涂布,利元亨就通過數字化的管理,實現了兼容薄基材以及更穩定的面密度控制。
針對涂布設備占地面積大,利元亨對涂布工藝進行了創新,涂布工藝的干燥領域的產線長度縮短50%。
要縮短這一半的產線,需要利元亨解決很多技術難點,例如要快速烘干,就要啟用多種熱源,例如激光、紅外線以及熱敷等,并精準控制溫度、時間,保證極片不能產生龜裂。
在智能化、增效降本的指導思想下,利元亨的智能化技術高速推進。到了2022年,利元亨已構建起了智能感知、控制技術、執行技術、智能倉儲技術、激光應用技術、數字化技術和泛真空技術等七大核心技術平臺,和持續降本、持續創新、高效協同、規模交付、開放共享、全球配套等六大核心競爭力,并實現鋰電設備整線交付,奠定了行業技術領先的地位。
利元亨技術效率提高的方法二:柔性化
除了智能化,柔性化也是利元亨利用技術提高效率的另一個范例。
眾所周知,車用動力電池經歷了一輪從小變大,再從大變小的歷程。
早期為了提升容量,圓柱從18650,到21700,再到4680演進;方形電池要么走向長薄條(如比亞迪的刀片和蜂巢的短刀),要么走向又厚又長的方塊;軟包從適用VDA模組,到MEB的590模組。
如今800V高壓系統開始盛行,為了能達到更高的電壓,再加上插電式混動占有率上升,動力電池的電芯體積又開始縮小。但用于儲能的電芯為了儲存效率又有變大的趨勢。
這還只是市場需求趨勢整體上的變化,如果聚焦到單品,動力電池本身就存在種類繁多、尺寸各異的問題,電池企業需要頻繁切換型號,是個客觀需求。
因此,利元亨公司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到產品的模塊化和標準化。這種設計理念不僅簡化了產品的組裝過程,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使得產品在后期的維護和升級中更加便捷。模塊化的設計還能夠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快速組合出滿足不同功能的產品,大大增強了產品的適應性和市場的響應速度。
例如,在自動包裝段,通過防塵貼切斷機構,在卷料上料的過程中,機構附加模切功能;機器人通過柔性化設計,可兼容多種功能。此外,通過機臺的模塊化設計,使得電動治具一鍵換型,每臺機臺都擁有獨立電控系統,可以滿足整機切換,兼容多個類型產品,節約換料時間,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
生產流轉效率:“工業上樓”和智能化的物流系統
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另一個要素是提高配置效率。
在這方面,利元亨是廣東“工業上樓”的先進典范,即垂直工廠的建設的方式進行優化,也走在了行業前列。
利元亨通過將生產線向空中延伸,不僅大幅度提升了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率,還有效緩解了土地資源的緊張狀況。這種模式不僅減少了對土地的占用,還縮短了物流距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利元亨在實施工業上樓策略時,注重科學規劃和精細化管理。公司采用多層立體布局,將原料倉儲、生產加工、成品出庫等環節進行合理劃分,確保每一寸空間都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和云平臺,實現對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和管理,確保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利元亨通過智慧物流系統提高流轉效率
在智慧工廠的建設中,利元亨發現進一步減少各廠區間的人、料、機等要素的流動時間,能夠有效提高管理效能和轉運效率。
利元亨還以此,獨立出了倉儲物流業務,涵蓋有堆垛機、穿梭車、提升機和AMR,以及配套的WMS/MES/WCS軟件系統。
以倉儲物流管理為例,利元亨憑借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助力客戶實現了箱體預制、自動涂膠、模組自動入箱、氣密性測試、物料自動配送、產品下線轉運等功能。通過采用AGV牽引車代替傳統的物流線體,使場地更加整潔,同時也更加安全可靠。實現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和協同決策,進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和響應能力。
AGV牽引車也融入了自主研發技術,采用RFID讀卡定位方式,雙舵輪驅動,不僅運行平穩,支持前向、旋轉等運動,額定牽引負載高達1500kg,重復定位精度±10 mm。同時,激光避障安全防護最大避障角度可達270°,確保了操作過程中的安全性。
另外,利元亨還創新采用了低功耗與休眠運行模式,待機時間長達14天,實現了綠色節能。同時,工位待機時可以同時充電,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在交通管制方面,利元亨的AGV可以兼容多品牌、多類型移動機器人流暢調度,此設備可應用于機械制造領域、汽車零部件、醫藥、包裝等倉儲物流行業。
在智能物流調度系統的幫助下,系統物流運輸效率提升12%,平均異常處理時間可以下降16%,自動化對接,配送效率提升15%。
可以看到,僅物流方面,利元亨就將智能化、效率和節能融入到每一個細節。
提升服務效率:貼近客戶
貼近客戶布局,及時響應客戶需求,是利元亨整體布局的核心思路之一。
目前,利元亨生態鏈涵蓋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蜂巢能源、欣旺達、埃安、因湃、富士康、楚能新能源、耀寧科技、清陶能源、遠景動力、海辰能源、瑞浦蘭鈞、力神、贛鋒鋰業、天津大眾、長安汽車、Skon、LG、三星等行業大廠。
早在2018年-2020年期間,當利元亨核心客戶集中在寧德時代、比亞迪、力神和中航鋰電等企業時,利元亨為了快速響應客戶,就在國內建設了包括天津、青島、南京、合肥、上海、西安等城市的技術服務站和售后服務中心,服務響應時間快至30分鐘。
如今,利元亨的海外客戶開花結果,這一初心仍然不改。
去年新年伊始,利元亨就拿到了印度Mahindra所用的刀片電池模組線訂單;去年5月,遠景AESC英國與法國20GWH項目定點,其中核心的工藝專機注液機與檢測機選擇了利元亨執行;10月,韓國頭部企業SK on的高速模組線項目定點利元亨;11月,利元亨出口美國的首條電芯線、模組pack整線交付田納西;12月,GOTION在美國硅谷的首款電池包下線,該產線由利元亨全部獨立承接,也是中國裝備企業在美國本土落地并投產的首批電池包產線;同月利元亨在匈牙利(比亞迪布達佩斯基地)的模組線成功下線電池包且通過了終端用戶戴姆勒的審核。
海外客戶的快速落地,也加速了利元亨海外分支機構的布局。去年年初開始,利元亨就在日本、韓國設立了全資子公司,一方面方便利元亨引進海外專家技術團隊幫助產品迭代升級;另一方面,距離上更貼近客戶,也方便響應客戶需求。
目前來看,利元亨的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波蘭、加拿大和中國,相對集中;售后服務中心分布則更為廣泛,主要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地,目的就是貼近客戶,便于及時響應。
如果說地理位置的靠近是為了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升效率,那么利元亨在智能化層面的設計,已經將貼近客戶、快速響應客戶再次發揮到極致。
利元亨為了充分利用數據,開發了一個智能化的邊緣治理平臺——LEIP。LEIP平臺可以進行遠程運維,將以前“出差路上1天半,現場5分鐘”的情況,改為“線上5分鐘”解決。如果設備出現問題,可以將系統聯通到網絡,工程師線上解決。
當然,為了防止客戶信息泄露,問題解決完成后,客戶可以將后門電源關掉,利元亨就采集不到設備數據,為雙方節省了大量差旅費和時間成本。
整體的服務當屬貼心和周到。
最后
利元亨作為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把“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理念,不斷貫徹到自己的智慧工廠建設與生產管理當中。
利元亨作為裝備頭部企業,還在設計、規劃、制造、交付裝備過程中,把“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先進理念傳導到鋰電池、半導體、光伏等行業客戶與海外客戶那里,幫助大家一起成長,真正踐行商業利他原則。
通過利元亨的案例,有助我們更加容易理解“新質生產力“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這個時代、這個行業值得我們去努力奮斗!
(本文作者顧國洪,目前擔任江蘇大學新能源汽車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