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12月18日瑞浦蘭鈞在香港成功上市,動力電池前十的名單里還未上市的只剩下排名第八的蜂巢能源與排名第十的正力新能。蜂巢能源已經連續兩次向科創板遞交IPO申請,也完成了所有的征詢,但還是遺憾地受制于今年科創板收緊,不接受未盈利企業IPO,于12月22日撤回了申請。對此,蜂巢能源表示,公司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公司以及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為重,決定撤回A股申請,并考慮啟動其他融資方案。
不過在我看來,蜂巢能源走到今天,是成功的。走過了從0到1的突破,走出了長城系的扶持,走出了全球第一鋰電企業的方形卷繞專利圍城,從國內走向了海外,每一步都是笑對外界質疑,勇敢堅定地進窄門、見微光、走遠路。至于以后在哪里IPO,我相信蜂巢能源會有自己的考量。
外界以為銜玉而生,其實每一步都面對嘲笑
蜂巢能源脫胎于長城汽車,從2012年的項目組,到2016年的事業部,再到2018年2月份注冊為獨立公司。外界一提起蜂巢能源,總覺得它是銜著金鑰匙出生的。其實蜂巢能源與長城汽車在法律關系上是兄弟公司,長城汽車的動力電池第一供應商是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供應長城汽車也要接受嚴格的測試。
我記得在2018年,蜂巢能源還沒有自產電芯,是購買電芯、模組,PACK成組后供給長城汽車。到了2019年蜂巢能源在常州的電芯工廠開始建設,開了一個簡短的新聞發布會,很多業內人士會后都是笑談:“老魏給誰忽悠啦“、“蜂巢做不好電池的”。
蜂巢能源在建廠之初,幾個關鍵戰略決策至關重要:
1, 選擇方形疊片工藝路線,從源頭就避開了寧德時代的專利攻防,沒有像友商一樣被專利訴訟拖累;這個工藝技術路線為后面的長薄型短刀電池奠定了基礎,直至后來整個行業殊途同歸向長薄型電池方向走,近日公布的廣汽因湃、吉利極氪金磚電池都是這種形狀。
這個選擇現在看來很對,在當時可是很多人等著看笑話的。
2, 從真正懂車、懂造車出發,提出車規級動力電池、車規級電池工廠、車規級電池智能制造。從一開始就理解車企需求,不能坐等訂單來了才拉通產線,自動化生產設備的穩定性,高效率生產、高直通率、高合格率是極其考驗制造與交付團隊的。蜂巢能源每個基地建成后都是果斷地滿負荷拉通產線,這在早期看起來有點浪費,也是傳得沸沸揚揚,但很多材料、設備只有在滿負荷生產時才能發現問題,發現了問題才能改善。
3, 當時乘用車三元鋰是主角,鈷價高企,行業戲稱“鈷奶奶惹不起“。蜂巢能源作為一家新創企業,在行業里第一個提出“無鈷”概念,一可以宣傳自己,二是在建立技術壁壘,搶得先機,我覺得只要有企業工作經歷的人都能夠理解。但是行業里很多人也是一路嘲笑,直到蜂巢能源推出全球首款可量產的無鈷電池,目前已經在長城系的歐拉、非長城系的一些車型上規模化量產裝車,交付用戶上萬臺。
研究中國動力電池排名前十企業的發展歷程,大多數都是裂變創業發展,比如寧德時代源于ATL動力工程部、弗迪源于比亞迪3C電池、中創新航源于中航鋰電等等。蜂巢能源源于長城汽車動力電池部門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并非特例。
能把吹過的牛兌現就是最牛氣的
無鈷電池
蜂巢能源是全球首家突破無鈷電池技術難關,成功實現產品量產的動力電池企業,并已在歐拉閃電貓等車型上批量裝車上市。
今年6月的媒體見面會上,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表示,今年出貨無鈷電芯預計可達160萬只;海外市場方面,已與美國某儲能系統上市公司已經達成供貨協議,2024年初開始供貨,預計每年向該儲能客戶供應無鈷電芯80萬只,后續動力市場客戶預計會再擴展。
車規級的AI智能工廠
針對動力電池研制周期長、工藝裝備復雜、爬坡周期長、質量波動大等行業痛點,蜂巢能源早在2019年就率先在行業建設車規級智能工廠,通過建立智能工廠體系架構、關鍵指標為智能工廠建設提供了行業標準,并持續在AI智能應用方面進行創新開發。
蜂巢能源車規級動力電池AI智能制造工廠圍繞工廠規劃、產品工藝設計、設備管理、制造管理、品質管理和倉儲物流六大業務主線,打造了從工藝設計—銷售訂單—生產計劃(采購計劃)—車間智能生產—智能倉儲配送一體化的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并積極推進數字化仿真、AI、5G、大數據分析、邊云協同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現了基于知識庫的快速產品設計、產線的虛擬調試與布局、VR設備維護、基于最低能耗的設備工藝參數自動優化、AI質檢、產品的遠程故障預測與診斷等一系列創新應用,為產業鏈智能化改造升級樹立標桿。
自主創新的短刀
短刀電池,是蜂巢研發的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首發于2019年4月的上海車展。這種基于疊片式的長薄電芯,相比傳統的方型電池,大幅提升了電池包的空間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降低了電池內部電阻,同時便于電池保溫和散熱,能夠大幅提升電動車續航里程、提高電池安全性能,延長電池壽命。
蜂巢短刀又與比亞迪長刀片不同,在保證生產便利性與裝車實用性的同時與傳統的MEB590模組有切換性,可以快速響應主機廠換代升級,在幫助客戶成功的過程中成就自己。蜂巢短刀的CTP方案其實就是電池底箱有四個格柵,把短刀電池放入并連接即可,實現了新底盤設計與原有MEB底盤的完美兼顧,對快速發展新客戶特別有利。
飛疊技術
蜂巢能源率先將疊片工藝用于方形電池,替代卷繞工藝,并解決了傳統疊片設備效率低的難題,高速疊片技術已持續迭代3代,效率和良品率不斷提升,成本不斷下降,第三代技術“飛疊”速度已達0.125秒/片,實現了效率與卷繞工藝的持平。
蜂巢能源作為方形疊片電池的引領者,從成立伊始就在疊片工藝的降本增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與短刀電池相得益彰、相互成就,成為“全域短刀”戰略的基石。
在蜂巢能源的引領下,如今疊片技術正在加速推廣,全面滲透,頭部鋰電企業均已不同程度地采用疊片技術,悉數進場。
抓住產業機會窗口,快速調整產品戰略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為309萬,同比增長37.3%,其中PHEV與增程式車型零售銷量100萬,同比增幅達到97.9%,是純電動車型的5倍,未來三年占新能源汽車比重有望接近50%。
蜂巢能源打造的L400磷酸鐵鋰疊片短刀電池正是PHEV車型的絕佳搭配。L400憑借靈活的尺寸以及高能量密度,對應的PHEV電池包也可以采用CTP結構,體積利用率得到提升,電量更高,續航更長。
蜂巢能源在PHEV領域電池的布局,目前是行業內最完整、最全面、量產時間最早的。PHEV專用產品經過2年的發展,已經從純電續航50、100、150到200公里完成全生態布局,針對PHEV市場呈現的大電量長續航、純電使用率上升、充電便捷性需求加大等趨勢,不斷迭代,在成本、效率與產品技術上取得顯著優勢,獲得了客戶的廣泛認可,已經深度進入主流車企的供應鏈。
今年以來,蜂巢能源陸續供貨理想L7、吉利銀河L7/L6、東風嵐圖追光/夢想家、領克08、哈弗猛龍/梟龍等知名車企的暢銷車型。從工信部發布的車型公告看,6月以來,蜂巢能源配套的插混車型已接近20款,擁有PHEV市場最完整的產品布局,并成為市場排名前三的領先者。
海外客戶的拓展
近兩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滲透率不斷走高,產銷量也水漲船高。但在一個“內卷”的賽道上,疊加補貼退坡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相較前兩年將有所放緩,動力電池企業想要繼續維持高增長率的難度也變得更大。
反觀海外市場,能源結構正在加速轉型,加上中長期補貼政策紅利驅動,對于動力電池及儲能的需求在持續攀升。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歐洲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到174GWh,到2030年達到820GWh。
蜂巢能源迅速在關鍵海外市場進行了布局和建設,先后在德國建設兩座生產基地:一是2020年在薩爾州建設的歐洲電池模組和PACK工廠,總投資約20億歐元,規劃產能24GWh;二是2022年在勃蘭登堡州建設的首座電芯工廠,計劃2025年投產,年產能16GWh。
此外,蜂巢能源位于泰國的電池模組PACK工廠也已于今年7月開工建設,而且國際能源巨頭Banpu(萬浦)的子公司Banpu NEXT還將入股蜂巢(泰國)公司,股份占比為40%,獲得本土化股東的戰略支持。
12月20日,蜂巢能源在泰國春武里府是拉差市(Sriracha Chonburi)舉行首款電池包下線儀式,蜂巢能源高級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張鋒,Banpu NEXT CEO Sinon,長城汽車、合眾汽車相關負責人,蜂巢能源泰國工廠總經理陳磊等現場見證。
蜂巢能源出海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寶馬今年計劃在全球招標160GWh訂單,分為歐洲90GWh,中國70GWh;10月12日,結果落定,寶馬海外歐洲區合計500億元的90GWh的產能訂單全部花落蜂巢能源;中國70GWh訂單量則由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分享。
10月16日,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旗下有瑪莎拉蒂、克萊斯勒、雪鐵龍、標致、菲亞特、阿斯巴等15個品牌),計劃向蜂巢能源增加采購總規模近5.48GWh的PACK電池包。
在歐洲,蜂巢還拿下了Enersys Caterpillar WAE等礦車、工業儲能、牽引車類的客戶,還在與多家知名高端車企深入洽談合作事宜。此外在東南亞、非洲等地的業務也正在穩步拓展中。
最后
業內很多人看來交通電動化的上半場即將結束,馬上要轉入智能化戰場。但對于整車企業來說,全球第一的寧德時代過于強大,全球第二的比亞迪本身就是車廠參與整車競爭,迫切需要有實力的第三方電池企業,甚至自己下場自制電池來平衡話語權,動力電池行業格局依然未定。
目前的蜂巢能源在客戶端,經歷前期的不斷努力,已經度過0-1,跨越長城系;在自主創新方面,已經在短刀、飛疊等方面與全球第一的寧德時代走出完全不同的路;將緊緊抓住PHEV、800V、儲能等方面的行業機會,2024年將迎來春暖花開。
(本文作者顧國洪,目前擔任江蘇大學新能源汽車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