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1月30日,據香港聯合交易所披露,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即將登陸H股,由摩根士丹利及中信證券擔任其聯席保薦人。
有別于其他專家呼吁全國、全社會資源流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筆者關注大時代背景下企業與企業家的成長,從2021年起就一直關注瑞浦蘭鈞的每一步成長,在梳理其發展軌跡時,發現其核心邏輯就是樸素的“踩對點、走對路、跑得快“。
大道至簡!
行業與企業概況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2009年的“十城千輛”發展到現在,長年延續高速增長勢頭,今年上半年滲透率超過30%,預計2023全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超950萬輛。
目前全球前十動力電池企業有七家中國企業,最近一兩年更是連續包攬第一第二名,中國市場規模連續六年全球領先,建成了全球產業鏈最全、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體系,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領跑者。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浦蘭鈞”)成立的2017年,剛好是中國動力電池市場規模全球領先元年。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1-10月份瑞浦蘭鈞動力與儲能電池內銷累計排名第七、動力電池單項排名第八、儲能電池單項排名第三,動力與儲能電池出口累計排名第六。
踩對點
動力電池成長期奠定產能基礎,在儲能爆發前夜實施“動力+儲能”雙輪驅動
得益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過去兩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分別為352.1萬輛和688.7萬輛,滲透率達到25.6%。在2017年-2022年的5年時間里,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達到年均復合增長率54.7%,盡管近期市場會出現短期波動,但預計電動汽車市場仍將繼續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預測,2027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806.3萬輛,2022年至2027年將以21.3%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乘用電動汽車及商用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將分別為65.3%及19.1%。
而動力電池作為整輛電動汽車的動力來源,直接影響續航里程、安全性、使用壽命、充電時間和溫度適應性等性能。鋰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體積較小、循環壽命長、安全性能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中。盡管動力電池出現了鈉離子電池、燃料電池等多項新技術路徑,但這些新技術仍處于早期研發階段,距離實現量產仍有差距。因此,未來十年內鋰離子電池仍將繼續主導動力電池市場。
中國動力電池的裝機量自2017年的36.1GWh增加至2022年的294.6GWh,復合年增長率為52.2%。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1,648.6GWh,2022年至2027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41.1%。
作為鋰離子電池制造商,瑞浦蘭鈞的發展速度幾乎可以媲美中國Tesla上海工廠的建設速度。從2020年至2022年,在這三年期間,其產能從2020年1月的2.3GWh增長至2022年12月的35.2GWh,增長速度達到年均復合增速249%。電池產品銷售量從2020年的1.55GWh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3.30GWh,并進一步增至2022年的16.61GWh。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按年裝機量計,瑞浦蘭鈞已然成為全球第十大新能源應用方面的鋰離子電池制造商,按全球年裝機量計為中國第六大新能源應用方面的制造商,按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計為全球第十大鋰離子電池制造商。
井噴式發展的秘密
瑞浦蘭鈞快速發展的秘密在于不畏艱難,追求技術創新和尋找電池的性價比最優解方案。
1.動力市場
瑞浦蘭鈞研發的“問頂”電池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電池內部的空間利用率,全面拓寬了磷酸鐵鋰電池的長續航市場,問頂系列的LFP-158Ah電芯和NCM-200Ah電芯,磷酸鐵鋰方案續航里程可以達到600-700km,中鎳三元方案可達到800-1000km,具備高低溫寬溫域放電能力及全生命周期高安全特性,目前已經定點投放至多款BEV。此外,瑞浦蘭鈞還獨立開發了CB500長電芯,延承了瑞浦蘭鈞產品一貫長續航、長循環、高安全的特點,滿足了客戶各項需求。
乘用車領域主要客戶有一汽奔騰、東風風神、東風啟辰、上汽、五菱、吉利汽車、哪吒汽車、合眾汽車、零跑汽車等。在商用車領域亦和宇通客車、廈門金龍、中國中車、上汽大通、吉利商用車、三一集團、徐工汽車、中力機械(叉車)建立合作關系,并順利出口到海外市場。
2.儲能市場
電化學儲能近年來發展迅速,其特點在于其適應性強和具備一定的經濟性。電化學儲能電池包括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鈉硫電池及液流電池,其中鋰離子電池目前因其成本效益及物理性能較佳而占據主流地位。
電化學儲能電池系統主要包括儲能電池(以模組形式)、電池管理系統(BMS) 、能源管理系統及變流系統。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儲能電池模組約占成本總額60%,而瑞浦蘭鈞的業務就在于此。
資料來源:瑞浦蘭鈞招股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所示,磷酸鐵鋰電池以超過90%的市場份額主導儲能電池市場。大部分領先的中國儲能電池制造商服務于全球下游客戶,在全球儲能市場價值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領先的電池制造商建立了成熟的儲能產業鏈,擁有大規模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在安全性及性能、生產成本及供應鏈方面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而且瑞浦蘭鈞儲能電池出貨量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寧德和比亞迪。
全球儲能電池年裝機量以121.4%的復合年增長率由2017年的2.4GWh增至2022年的119.3GWh。隨著儲能裝置在工業、商業及家庭用途的全球滲透率增加,以及5G基站數量快速增長,未來儲能電池將應用于更廣泛的場景。因此,預計2022年至2027年儲能電池年裝機量將繼續以53.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7年將達1,023.1GWh。
瑞浦蘭鈞的優勢在于其儲能電池產品廣泛適用于不同儲能場景,包括家庭儲能,大型工業儲能場景(發電站、電網)以及商業儲能等場景。下圖是其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儲能電池系統產品5.11MWh液冷儲能系統,該產品在系統集成、合規、溫控、系統安全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為儲能市場帶來了更優質的解決方案。
在儲能產品方面,瑞浦蘭鈞的主要客戶包括浙江艾羅、陽光儲能、固德威、科陸智慧能源和美國兩家大型儲能解決方案提供商等。
走對路
動力從代步車開始,儲能從戶儲開始
瑞浦蘭鈞早在2020年初就開始批量供應寶駿e200(A00級微型車),隨后瑞浦蘭鈞順勢切入上汽通用五菱的供應體系。2020年9月五菱宏光MINI EV以1.4萬的銷量擊敗特斯拉Model 3(1.1萬輛),結束了特斯拉長期位居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的局面;2021年1月,五菱宏光MINI EV以3.7萬輛的銷量再度超越特斯拉Model 3(2.2萬輛),并獲得全球電動車型銷量冠軍。2022年,五菱在微型車市場中的份額排名達到第一,占比37.85%,在遍處開花的造車新勢力中啃下了自己的地盤。
據招股書顯示,瑞浦向上汽通用五菱所提供產品的金額每年均有增長,并和上汽集團緊密合作,配套車型已從最初的1款拓展到現在的十多款車型。除此之外,瑞浦蘭鈞亦和零跑汽車展開密切合作,是其主要電池供應商。
儲能方面,瑞浦蘭鈞在家庭儲能電池產品的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與行業內領先的逆變器廠家實現了穩定和長期的合作,已經實現了較強的客戶認可和粘性。瑞浦蘭鈞量產的磷酸鐵鋰電池電芯能量密度達到180-200Wh/kg,復合電池電芯樣品能量密度達到200-230Wh/kg,兩者均處于行業頂級水平。通過與逆變器廠家的緊密合作,瑞浦蘭鈞的電芯+陽光電源/古瑞瓦特的逆變器通過智慧硬件和軟件整合成家庭儲能系統銷往歐洲、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終端用戶,實現其將綠色電力帶入全球千家萬戶的愿景。
大型戶外儲能方面,瑞浦蘭鈞儲能電池組件高度定制化,具有頻率調節等創新功能,有利于穩定能量供應及剩余儲能,以應對由青山集團附屬公司經營的印尼大型工業園區獨立電網的特殊情況。
跑得快
集團實力雄厚,融資保障有力,企業有核心競爭力
控股股東實力強大,2022年世界排名第238位。母公司青山集團系全球最大的不銹鋼及鎳生產商,其商業版圖遼闊,從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鋼鐵廠一直延伸到印度尼西亞偏遠島嶼上的礦山,因此瑞浦蘭鈞享有其賦予的獨特資源整合優勢及全產業鏈協同優勢。
背靠青山集團,確保供應鏈穩定和原材料價格波動。青山集團通過直接控制或股權投資,對鋰離子電池行業產業鏈上的多個范疇進行戰略性擴張,包括開采及精煉鎳、鋰及鈷以及生產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作為青山集團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有利于與各種原材料供應商建立信任及業務關系,并確保重要原材料的供應。
而且瑞浦能夠憑借青山集團在大規模生產鎳和不銹鋼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優勢,在工廠建設和產線布局上節約投資和運行成本,在設備單機效率和集成度等方面進行較多創新,降低設備成本;快速實現大規模量產,在未來“TWh”時代搶占先機。
此外,自2022年11月瑞浦蘭鈞首次公開其售前投資股東,上汽集團于2022年1月以27億元領投瑞浦蘭鈞,是其最大的外部戰略投資股東。
公司前十大股東:
電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力”!
在與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博士的訪談中,再三談到:在最后總結時談到,電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力”,而不是單單“研發力”或者“制造力”。
“產品力”完整的構成是:簡單又高效能的設計,可以使用性價比高的先進裝備、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生產出高品質與和一致性高的合格產品。
“把各要素綜合起來,就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非常非常難。產品性能設計得越極限,說明制造越難、又要優率特別高、成本特別低,這怎么解決?這就是企業的能力。”
最后
梳理瑞浦蘭鈞的企業成長軌跡,發現其符合以市場經濟為主、又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投資邏輯。
在趨勢明確、技術趨向成熟、產品市場已經存在、產業化基礎已經建立的情景下,以快人半步的智慧參與競爭,既搶占了先機,又可降低風險,提高成功機率。
瑞浦蘭鈞的企業成長案例,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家建立自信,有助于中國經濟良好發展,助力中國企業健康成長。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本文作者顧國洪,目前擔任江蘇大學新能源汽車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副院長)